張莎莎的“朋友圈”
□ 文/圖 肖繼旺
她的“朋友圈”圈子很窄,卻有著全市不少困難職工;
她的“朋友圈”圈子更小,卻涵蓋駐村大部分父老鄉親;
她的“朋友圈”內容不多,大部分是關于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和駐村工作相關政策信息。
她,就是呂梁市總工會法律維權保障部部長,駐方山縣峪口鎮花家坡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張莎莎。
1992年5月,張莎莎出生在方山縣大武鎮西相王村的一戶普通農戶家里,從小善于鉆研學習的她于2017年9月走上工作崗位。2023年5月,這個上班不到6年的年輕人主動請纓奔赴鄉村振興工作第一線。
真情守護“朋友圈”
山西離柳焦煤集團耿某是朱家店煤礦的一名職工,2017年被診斷終末期腎病,病情逐年加重,常年吃藥住院。在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期間,依據有關政策,耿某被認定為深度困難職工。2017年以來,呂梁市總工會為其累計發放醫療及生活救助金6.1455萬元。
張莎莎是此項工作的負責人,在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中獨當一面,每日加班加點,挑燈夜戰,于2020年順利完成了全總、省總的第三方評估準備工作和評估工作。
“我們始終把‘精準’二字貫穿于職工幫扶救助工作中,做到一般困難機制幫、突發困難及時幫、突出困難重點幫,通過精準施策,確保幫得準、幫到位。”張莎莎介紹,對于建檔困難職工,呂梁市總工會建立了幫扶聯系人制度,“一戶一策”科學制定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職工及其家庭成員,幫助其進行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創業援助;對因病致困的職工開展醫療救助;對建檔困難職工及其家庭成員,提供“困難職工家庭專項保障”;對因子女上學致困的職工,通過“金秋助學”給予資助,并幫助其子女申請其他資助政策;對于生活困難的職工,則通過發放生活救助金,幫助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期間,張莎莎還懷著孕挺個大肚多次赴呂梁市總工會幫扶點的嵐縣貫家莊村填報資料,看望包聯的貧困戶,直至2019年1月孩子即將臨產她才請了產假。產假結束后,又迅速回到工作崗位。孩子5個月時便斷奶被送回了汾陽奶奶身邊。那一年,張莎莎整整半年沒有回家看過孩子。
農貨曬進“朋友圈”
“朋友們!花家坡的‘芝麻蜜’香瓜開園了!主要特點是‘香、甜、脆’,松爽細嫩、甜蜜多汁,嘗一口就能甜上心尖尖,歡迎朋友們來選購啊!”7月2日,張莎莎在微信視頻號上發布了花家坡“芝麻蜜”香瓜開園的消息。
在張莎莎看來,“農貨”要出村,思維要“破圈”。
2023年5月,張莎莎駐村后,有著市場意識的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當年8月,花家坡村種植的西紅柿成熟后,她多次制作視頻,通過朋友圈進行宣傳,為村里的西紅柿打通了銷售渠道,幫助銷售西紅柿達1萬多斤。張莎莎說,“我首先想到的是通過發微信朋友圈,宣傳帶動單位同事、親戚朋友購買村里的西紅柿,沒想到分享朋友圈會帶來這樣好的效果。”
嘗到農產品朋友圈銷售甜頭的張莎莎,今年在花家坡村甜瓜成熟時,第一時間制作了視頻,并在朋友圈里及時進行了分享。不到20天的時間,就幫助村里銷售甜瓜2000多斤,收入2萬多元。
小小的香瓜已成了村里的“致富瓜”。脫貧戶牛巧平是香瓜種植基地的“長期工”。牛巧平說,“村里的香瓜能賺錢全憑我們的莎莎書記,從種植到銷售莎莎書記幫到底。我現在每月的工資是2400元,能在家門口就業挺好的,掙錢照顧家‘兩不誤’。”
“有了莎莎的幫助,我們村的核桃、小米、土豆、雞蛋、麻花等土特產品都可通過朋友圈賣出去,讓我們這里的山貨土貨變成俏貨,村民們發展種養產業也更有信心了。”村黨支部書記趙九平樂呵呵地說,現在村集體不足3畝地的2個大棚,預計也能給村集體增加收入6萬余元,莎莎書記不一般!
傾心溫暖“朋友圈”
“食堂不僅飯菜好吃,到這兒還可以天天跟老姊妹們嘮嘮家常,相比孤單地守在家里,日子過得更有滋味。逢年過節還能收到下鄉工作隊送來的面粉、大米、掛面、方便面、食用油。特別記得去年,莎莎書記帶著理發師到村里來理發,這輩子我第一次理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7月21日,84歲高齡的呂金梅和幾位老人在村里的日間照料中心吃過午飯后,坐到涼亭下乘涼聊起天來。
駐村以來,張莎莎在做好日常幫扶工作的同時,積極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申請助學貸款。對于非貧困生考上大學的孩子,積極與村委溝通,給予助學金鼓勵。在此基礎上,還積極與社會愛心協會、愛心人士聯系,幫助困難家庭。
在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年多來,張莎莎先后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 情系貧困學生”和“童心向黨 筑夢未來”“六一”兒童節慰問活動,給村里140多名小學和幼兒學生送上價值2.7萬元的慰問品,并爭取到價值2.4萬余元的1210盒維生素C咀嚼片,分發給花家坡村的242名學生。開展了“關愛孤寡老人”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為全村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發放價值1萬元的白面和油;聯合久久愛心公益協會開展了“暖冬行動”慰問活動,為全村10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送上了價值1萬元的慰問品,包括大米、白面、油、肉、燈籠、對聯、棉被、保暖內衣、毛巾、掛歷等20種生活物資。在凝聚人心上,開展“翰墨飄香寫春聯 迎新送福暖民心”的送春聯活動,為村民送上對聯1000余幅;開展“助力鄉村振興 推進移風易俗 猜燈謎 促黨建”活動;開展“一年一端午 一歲一安康 孝老敬老 村風文明”聯誼活動;開展“文明祭祀、綠色環保”活動等等。
產業融入“朋友圈”
張莎莎與村民王兔平本不熟悉,是高粱“牽線搭橋”使他們成為了朋友。
村民王兔平想發展種植業,卻拿不定主意,張莎莎給了他“種高粱試試看”的建議。
“工作隊免費提供種子,指導種植,又訂單保底銷售,沒想到去年的10畝高粱收入了20000多元!”王兔平說,今年擴大種植規模,一口氣種了20畝,預計可以收入三四萬元。
“為了培育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去年莎莎書記和村支‘兩委’牽頭集中流轉土地,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吸收20戶脫貧戶參與進來,建立優質釀酒高粱示范基地50余畝。在去年旱情嚴重,其他作物減產、收成不好的情況下,村里的優質高粱畝產仍達600公斤,給全村帶來11余萬元的收入。”趙九平情不自禁地說。
花家坡村的高粱種植基地,原來是一片高標準農田地,受地理位置和氣候影響,之前種植的玉米產量一直低而不穩。去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邀請省農科院專家進行論證,確定發展高粱產業。工作隊當即購買了播種機械和收割機械,并聘請省農科院專家定期進行指導,免費為村民提供了晉早5564高粱種子和化肥。
今年,花家坡村的種植高粱戶從去年的20畝發展到了80畝。目前,花家坡村個戶和集體共種植130多畝高粱,玉米、西紅柿等種植規模也逐步擴大,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莎莎書記不是那種身在曹營心在漢、想著過幾天就調走的人,她沉得下心,能辦實事。”村民們一個個跟張莎莎處得像知心朋友。
“初次進村,面對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我當時也感到迷茫。通過一年多的駐村工作,我已成為這里的一份子,我也愿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老黃牛’,瞄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為花家坡村打造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再揮旗、再沖鋒。”張莎莎說。